新华社上海4月1日电(记者何欣荣、杨有宗)2021年是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10周年。十年时间里,张江示范区已形成覆盖上海全市的“一区22园”格局,以强大的策源功能、硬核的产业集群和优越的创新环境,在科创的主航道上不断破浪前行。十年来,张江示范区推动了10万家科技公司、9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扎根成长。
行走在张江示范区,一座外形酷似“鹦鹉螺”的建筑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这就是最早落户上海张江的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
建筑内部,有一条人造“跑道”,拐弯处,“奔跑”的电子沿切线释放出一种特殊的人造光源——同步辐射光。这种光的亮度能达到常规X光机的10亿倍以上,可以让科学家们看到极其细致的微观世界。
在去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原本处于维护期的上海光源提前开机,助力病原体研究,在“科学技术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说,包括上海光源在内,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已达14个,全部位于张江示范区内,涵盖光子、物质、生命、能源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突破核心技术的关键。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说,依托张江示范区,上海将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基础研究,推动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刻蚀机,是芯片制造领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近日,位于张江的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新一代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从原来的65纳米到最新的5纳米工艺,中微的刻蚀机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内外一线客户。
在中微半导体,有一个规矩:加盟企业的各路人才,被要求不能带来原单位的一片纸、一行代码。中微副总裁曹炼生说,在公司项目讨论会上,如果有一个人说“我以前的公司怎么做”,会被项目负责人打断,“你可以带你的基本逻辑、思路过来,但我们绝不按照你以前公司的做法去做。我们要从头开始重新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微公司的发展是张江示范区打造硬核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32家张江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国总量的七分之一。
以三大先导产业为例,2020年张江的集成电路行业产销规模达到1800亿元;2020年全国批准上市的8个抗体药物中有5个来自张江;AI领域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快布局,集聚了2400多家、占上海市70%的人工智能企业。
2020年底,位于张江示范区的和黄医药第二款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索凡替尼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今年1月正式上市。
国产创新药的成功上市,与张江探索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密不可分。这一制度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将产品委托给不同的生产商生产,从而给创新型医药企业“松绑”,让其集中精力去做最擅长的研发。
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好比“热带雨林”,能够汇聚各种创新要素。目前,张江示范区从业人员约238万人,其中青年人才占80%以上,留学归国和外籍人才占3.2%。通过加快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设立永久居留事务服务中心等举措,张江助力上海吸引全球科创英才。
以制度创新呵护科学技术创新,上海还在不断努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举例说,在税收制度层面,张江示范区实施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等创新政策,大大降低企业研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