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控的核裂变和核聚变,人类已经通过和氢弹实现了。可控制的核裂变,各国也利用核能发电来实现了。
而就在十几年前,知名的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声称要制造小型化的核聚变反应堆。
他们不但提出,未来的核聚变反应堆能装在卡车或飞机上,还给出了具体的制造时间表。然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这项计划早已没了下文。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虽然是一家航空制造企业,但其在全球最知名的还是军工企业身份。该公司最早提出小型核聚变反应堆的计划是在2010年的时候。
此后在2013年初,公司牵头的研究团队,正式公布了研究计划和一些细节。到了2014年,他们又宣布技术取得了突破,在未来的10年的内,就能制造生产出可放置于卡车上的小型反应堆。
听起来很神秘,其实本质上就是现有核反应堆的缩小版,而且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他们使用的是核聚变技术而不是核裂变。
按照研究人员早年公布的细节,反应堆的规格为7X10英尺,相比于传统的核反应堆,整整缩小了10倍。
在研究人员看来,将反应堆小型化,既能解决废弃物的排放问题,也能比其他的能源发电更清洁,而且放射性污染还能降到最低限度。听起来确实是很不错,然而该项计划自2014年之后,就基本上没了下文。时至今日,相关研究的公开消息甚至都没有了。
在2014年公布的相关情况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称,他们找到了压缩电离气体或等离子体的新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在传统的核反应堆中,这两种物质的温度极高,封压它们的设备需要很大很坚固。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宣称是,他们未来的设计规模将能更小型化。
虽然说法很多,但研究人员在当年,始终没公布详细的信息,尤其是反应堆的特点。也因此当年这一计划刚宣布出来,外界不少人就提出了质疑的声音。
这是因为,先不要说他们的反应堆造出来后能不能小型化,光是核聚变这样的一个过程,他们就没有材料可以掌控和完成,因为核聚变过程产生的温度实在太高了。
核聚变的原理,是经过控制原子核中的氢原子,而后转化形成氦原子,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
理论上听起来简单易操作,然而实际的操控中,原子核本身是带有正电的,正电是相互排斥的,要让它们能融合在一起进行能量上的转化,需要把等离子体,也就是原子核与电子混合的气体加热,这样原子核才能高速运转,进而在相互碰撞后产生能量释放。
这个加热的温度,知道要达到多少吗?1亿摄氏度!这是什么概念呢?要想完成上述提到的过程,就必须得有一个这样的容器或者平台来承载它才能实现。而在现在的地球上,哪怕是最耐高温的钨,高温的耐受点也才仅仅是3000摄氏度左右。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却说,他们不但能制造小型的核反应堆,还能实现核聚变反应。不要说在2014年,哪怕是在今年,这种想法听起来都有些天方夜谭。
当然,未解决高温以及容器材料的问题,科学家们早已提出了,利用超强磁场来封压等离子体。目前,我国和美国等可控核聚变研究,所研究的模式虽然不同,但理论绝大多数都是同理的。
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2014年的说法是,他们所利用的也是超强磁场,而且他们的装置已经实现了小型化。后来通过研究团队公布的部分照片,外界发现,他们所宣称的技术,其实是此前早就被科学界放弃研究的一种技术理论。
在业内,这一超强磁场形态被称为“尖桩篱栅”,原理普通人听不懂,但只要明白,利用该技术就能产生超强磁场,进而能将等离子体封压起来,最后操控形成核聚变过程。
该技术理论,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但后来通过实验发现,利用该原理制成的设备,在参与核聚变的过程中,中间的粒子会从设备的缝隙中逃逸。
也就是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称的技术和设备,其实就是半个世纪之前早已淘汰的理论。不过在2014年的时候,该公司的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对原有的技术进行了改良,所用的材料和设备也有了新变化,封压的效果会大大加强的。
话虽如此,业界还是有些不相信。当时就有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一旦投入真正的核聚变反应,反应容器内的超导体可能会被高能中子破坏。为此,光是保护设施设备至少就得1米厚。可这样一来,就不是什么小型化的反应堆了。
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说法是,他们未来设计的保护装置挡板只需要77厘米厚。但后来经过一些科学家的验证计算,如果按照他们所说的进行设计,制造出来的反应堆直径就超过18米了。
小型化立刻就变成了巨型化,直径18米的装置,不要说装在飞机和卡车上,就是安装在轮船上也都是个庞然大物。
所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所宣称的小型化技术,目前面临着两个障碍。一个是可控核聚变反应的过程呈现不出来,另一个就是体积大小的问题。
实际上,他们的这一研发计划,后来没了下文也实属正常。不要说区区一个公司研究不出来可控核聚变技术,就是现在中美两个国家以举国之力进行研究,目前取得的进展也还是相当有限的。
可控核聚变,通俗一点说就是“人造太阳”,利用和掌控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就能让人类拥有用不完的电力资源。而且相比于放射性污染较重的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很低,所以科学界认为这是未来的最清洁能源。
参与聚变反应的是氘原子和氚原子,前者从海水中就能提取出来,后者通过锂的化学反应也能生成。原料地球上不缺乏,产生的废物只是中子和氦,这两种物质不是有害的。
听起来很完美对吧,可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依照现在地球上的材料和技术,可控核聚变的过程没有容器可以承载。
超强磁场的办法,确实能够更好的起到约束和封压的作用,但是这种装置制造出来,简直就是庞然巨物。以我国研究的方式方向为例,我们所使用的装置是超导托卡马克,目前在合肥的郊外有这样一个实验装置。
具体有多大,好像没有公开的资料显示,但在此前的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中,形容它内部的圆圈构造很大,罩在外面的大圆盒子,更是有两座楼的高度。
先不说它在实验中能产生多大的能量,光是它的体积就已经大的离谱了。而此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成自己的技术,能小到装在卡车上,听起来就太过于离谱。
另一个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大国美国,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方式是球床反应堆,根据此前零星公布出来的一些照片显示,那东西也是大到离谱,看起来跟一栋楼房差不多。
所以,不管是那种装置和反应堆,依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根本没办法做到将其小型化。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一种前期实验装置,别看它们个个都是“人高马大”,可是在实验中产生的能量,或者说能量释放持续的时长,都还低的可怜。
合肥的实验装置,2018年之前在实验中,高功率下稳定的等离子体运行时长为100多秒,在当时这是突破了世界纪录的。
到了今年4月份,新的实验中,它运行的时长达到了403秒,再一次突破了世界记录。虽然时长一直在增长,可对于实际应用来说,这只能证明技术在持续进步,距离应用还很远。
美国的技术实验,同样也是如此。他们所使用的球床反应堆,直到去年底的实验中,才取得了突破,即在核聚变反应中,其释放开来的能量,终于超过了聚变反应所需要的能量。
那么在实验中,这个设备产生了多少能量呢?参与实验的科研人员表示,其所产生的能量,只能烧开几壶水。
所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围绕可控核聚变的实验,其结果都是意义大于实际。换句话说,依照现在的技术,已经解决了核聚变的实现过程。下一步就是让这一过程延长,变得更可控,释放开来的能量更大。
科学家们乐观的估计是,未来利用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可以先期用在发电厂的发电上。能想象,即便未来真的能运用了,先期的设备肯定也是十分巨大的。而十几年前所谓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简直就成了笑话。
围绕可控核聚变的研究,目前各国都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比如我国合肥的那台设备,每天光是开机一下,至少要花费15万美元。
目前,除了各国政府主导的研究之外,一些跨国企业巨头也参与到了这项研究中。据不完全统计,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的研究,光是私人的投资就达到了47亿美元。
各国拼劲全力,都想制造出一个“太阳”出来,以期未来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但目前来看,实验还在继续,应用更是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