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你我的碳足迹

时间: 2024-07-09 03:14:45 |   作者: 新闻资讯

  近来,一个个和碳汇有关的名词逐渐流行起来。但是什么是“碳汇”、“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林业”,教科书上特别难找到确切的解释。

  6月3日,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李怒云应邀来到北京林业大学作报告,不仅清晰地解读了这些新的名词,也使大家探索了林业碳汇在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

  不仅仅是老百姓,就是一些业内人士对碳汇的概念也说不清楚。身为我国最早研究林业碳汇的专家之一的李怒云告诉我们,《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给出的定义是: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森林碳汇则是指森林ECO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林业碳汇:通过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等活动吸收二氧化碳并与碳贸易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于自然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的交叉领域。

  碳汇林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将林业碳汇明确纳入林业发展目标;通过森林培育和森林保护等活动,提高森林ECO的固碳能力;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社区收益,体现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充分的发挥林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李怒云说,森林是陆地ECO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样的一个过程被称为“汇”,即森林具有碳汇功能。

  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ECO中最大的碳库,可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以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

  李怒云提供的数据表明:森林生物量约占陆地植被总生物量的80%,而森林植物中的碳含量约占生物量干重的50%。全球总碳量约2.48万亿吨,其中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中。

  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增加森林植被,减少森林火灾和对森林的不合理采伐等,都能加强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值得重视的是,通过植树造林等来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远低于工业减排。

  李怒云对大家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多种树、保护森林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重要手段。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另一个新词。李怒云解释说,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国际社会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发达国家要率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虽然目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是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

  李怒云展示了一张照片,只见兵马俑被戴上了写有“CO2”口罩。她说:“去年我到英国开会,正赶上秦兵马俑在伦敦展出,一位英国人给兵马俑戴上了口罩,要求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李怒云介绍,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林业碳汇项目在中国成功实施:广西4000公顷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购买。15年内购买60万吨碳汇额度(碳信用指标)。此举意义重大。

  她指出,现在慢慢的变多的人知道森林具有多种生态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却没有正真获得应有的补偿。全社会都在无偿享受森林的生态服务,却没有人“买单”。特别是生态区位重要的许多地方如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公益林,虽然有一部分国家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也是“杯水车薪”。因此通过碳交易的方式,把森林的生态效益“卖”出去,就能让当地农民更多地从生态补偿中受益。

  李怒云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重视植树造林,目前是全球人工林最多的国家,为缓解气候变暖作出了贡献。她给百姓提出的口号是:选择低碳生活,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

  利用碳汇的概念,去年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发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帮企业和个人志愿出资造林吸收二氧化碳。企业从中收益的不仅是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还有经过计量、核证并在网上公示的碳汇量。

  她介绍说,除企业出资外,有许多个人出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购买碳汇,消除自己的碳足迹。目前,个人出资从百元到2万元,其中还有些中小学生。

  钱不在乎多少,重要的是有这种消除碳足迹的意识。私募的资金已安排在北京八达岭林场营造碳汇林,为绿色奥运作贡献。出资人可得到中国绿化基金会开具的收据和购买碳汇的凭证。并在中国碳汇网上可以查询到详细信息。

  李怒云是一位具有农林业和经济学背景的女博士、教授级高工,是我国林业碳汇管理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7年前,在一次国际会议时,她敏感地意识到,造林绿化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内在联系,实际是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提供了市场化的渠道。从此,就开始了研究碳汇问题之路。

  2003年成立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时,她就以办公室名义咨询了我国气候变化领域在北京的几乎所有的专家和官员。从美国访问学习回来后,她开始筹建中国绿色碳基金工作。去年7月,中国绿色碳基金宣告成立。她牵头完成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优选区域选择与评价”的重点科研项目,据说我国是国际上第一个完成此项工作的国家。